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能够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作文教学,我感到非常荣幸。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有个困惑,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作文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些学生抓耳挠腮叫苦连天,笔下的文字句不成型言不达意,而有些学生却文思泉涌下笔流畅,文章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排除掉一些先天性的客观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又有哪些需要努力的方向呢?非常凑巧的是,我在19年接手了当时是三年级的现在这个班级,真正的近距离观察了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
从一开始的几次习作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年级的写作水平略有差距,但并不算太大。毕竟按照部编教材的设计,学生在一二年级进行了写词写句的练习,也有了写一段话、几段话的能力,再加上孩子听讲、阅读量等各方面的差异,写作方面有差距很正常。而在之前的基础之上进行一整篇文章的写作,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并不算大。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遇到作文课,学生原本灿烂的笑脸就垮了下来,整个写作过程中表情郑重严肃,随时防范别人的查看,本子捂得严严实实,交作文也是恨不得把自己本子藏在最底下。很明显,学生“怕”。但是在“怕”什么呢?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学生束手束脚,不敢写。都说孩子是最好的外交家,从写作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不了解我,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样的文章才对,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不自信。但是,表达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无时不刻在表达,以各种方式。所以,我给这一年的作文教学定下了一个目标:让学生敢写。
起初,我也是像所有语文老师一样,通过面批、评语等方式不断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文章,不关注他们的想法成熟与否,只是在词语句子的使用方面提出建议。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觉得还不够。
后来,三年级下学期受到疫情影响,学生返校后学习状态非常不理想,总是懒洋洋地打不起精神,习作质量也普遍下滑。我迫切需要给学生一些激励。一次有个学生偷偷在课上看杂志,非常专注,我走到身边了他都没发现。这件事给了我启发,孩子都是希望被关注、被鼓励,那么我可不可以想办法给他们更多的鼓励,比如,在班内“发行”一本作文集?而且这个学期有两个单元的写作主题非常有意思,一个是《身边的小伙伴们》写自己眼中的同学,一个是《奇妙的想象》写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两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素材都非常丰富,非常适合发挥。如果这些有趣的文章如果能装订到一起让大家都看到,一定很好玩。
于是我在班里征求了一下学生意见,学生都很激动,我也很激动,我们都觉得这个主意很有趣。于是我自己印制了A4纸大小的习作纸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奇妙的想象》。为了表示正式,我在装订的时候,还给习作集制作了封皮、作者名单,还写了前言。第二天就让这本习作集在班里传看起来。
在《奇妙的想象》这一本习作集中,《一本有魔法的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一条鱼的梦想》、《假如老师要听学生的》……五十多篇有趣的文章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一到了课间,手上有习作集的学生就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人,围了一圈人跟他一起看。还有学生把看到的有趣的句子大声念出来,这对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为我当时没提勾画的问题,有热心读者还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来,我顺势提出可以简单写一两句评语,或者进行勾画。因为学生的热情实在太高,而习作集又只有一本,我就隔了一周干脆把后面的《身边的小伙伴们》提到前面来写,也装订了一本习作集。除了上一本就有的前言、作者目录之外,这一册的每篇文章后面都留了几行写“小伙伴的评价”,书的最后还有“读者悄悄话”,让孩子写写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简单写写原因。学期末我会根据这些评价来选出“最受欢迎小作者”和“最佳评论员”。
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班内部“出版了”三本习作集,每个人都有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由于整体水平相差不大,每个学生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鼓舞,在写作方面也燃起了信心和勇气。
有了信心和勇气,那么写作就可以更进一步了。积累素材、学会鉴别是我在四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主要攻关方向。
在四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保留了习作集的传统,但又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学生应当有辨别文章的能力,所以这一学期的习作我先让孩子写第一稿,小组评价修改,然后完成第二稿收录到习作集中。习作集也不再是简单的装订传阅,而是在小伙伴的评价后面,多出了“老师的评语”。在批改时,除了针对全文做出评价,我还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圈画标注,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提示。这样,在传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优缺点也会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这对学生自身的写作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时候,我也会专门进行习作评改课,锻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文章印发给学生,组内、班内合作,一起来分析问题、试着采用各种方法来修改,不断讨论最恰当的修改方法。同时也以这些文章为例,探讨写作技巧。目前来看,学生对这种方式接受良好,常常有学生来自荐作品,希望能当做例文。
在提升鉴别能力的同时,我还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写作的素材主要有两个,一是生活经验,二是阅读经验。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在提倡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我尝试着帮助学生创造和发现生活经验。例如,体检做皮试,学生很紧张,我就顺势调整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说说当时的情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接着就当堂完成一个片段。我们班和七班单独进行过一次全员上阵的拔河比赛,当天晚上就布置了写一个片段。又例如,冬天第一场雪,早晨刚好是我的早读,学生心思有点飘,我就讲了安全问题之后,干脆让他们出去玩雪。然后第一节课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见闻感受,接着写片段。有时候我也会布置观察作业,例如,给学生一段时间搜集秋天来到的征兆,一周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来写秋天。也有时候,我会让孩子看窗外高年级同学在小操场上活动,简单地进行描述。总之,我的想法就是:感受总是转瞬即逝的,只有抓住机会,将这样的一个个的小事落到纸上,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除了不断的素材积累,我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和吸收他人的写作技巧。四年级上学期的作文主题对学生来说写作有难度,我就印制了习作素材纸,搜集了同一主题的名家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给学生参考,给他们启发。毕竟作文一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在日常语文教学之外的这样的一系列工作,琐碎而又艰巨,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但幸运的是,我的这些尝试受到了学段领导和组内伙伴们的鼓励和支持,在许多工作的安排上都对我进行了帮助,这些关怀和帮助弥足珍贵,让我感激不尽。
随着年级的提升,我的作文教学开始向下一个阶段前进——如何把文章写好。在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文集活动变得不再可行。除了坚持阅读和素材积累之外,我开始试着将作文课细化,锻炼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往的作文课,将文章写完似乎就完成了任务,但我们都知道,好文章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试着把作文课的重点放到评改方面。
以五上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即景》,是一篇半命题的写景文章。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这一类文章是比较有难度的。我们常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知道应该看什么。在作文课的前一周,我要求学生按要求观察短时间内的某处景色变化,周末写一个片段,尽可能多的描述景物。在作文课上,我制作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所写的景物进行筛选。然后以课文《鸟的天堂》中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出变化。接着通过一些文章选段提示学生,对于景物的动态描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最后让学生编写提纲,完成习作。由于在前一周学生已经完成了对于素材的收集,所以作文完成的比较顺利。
接下来,这一次作文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学生进行了自互评之后,我利用一周的时间对作文进行了批改,选取了三篇优点缺点都比较突出的文章,制作了习作评改课的导学案。之后一周的作文课,我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三位同学的作文:文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变化之美?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来表现景物特点的?你最欣赏文章的哪些地方?你还有哪些修改建议?基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差距,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多个同学的帮助下发现了例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也对写景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互评文章和自我修改,就能够比较顺畅的进行下去了。相比第一稿来说,通过习作讲评之后完成的第二稿从整体上来说都能够符合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也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
回顾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整体上不断进步,优秀的“小作者”涌现出来,许多学生的文章中时常透露着儿童特有的灵气,这让我很是惊喜,也让批改作文这桩“苦差事”变得妙趣横生。我越发感受到,作文教学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什么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只是需要对学生作品真诚的对待、对写作技巧反复的磨练和对素材不断的积累。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